武林中文网 >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 > 三、 超常发展的分层研究框架

三、 超常发展的分层研究框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

    为了解决超常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冲突,我提出了ced理论(dai, 2010; dai & renzulli, 2008),希望解决理论上的一些困境,为实践找到可行的方案。ced框架的基本假设或前提是“差异化发展”——就能力、兴趣、偏好和价值观而言,每个人的自我发展总是朝着不同方向。这一方法将差异(个体差异)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综合起来;在此之前,差异心理学和发展过程从来没有充分地结合,而发展心理学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过发展(包括天赋的发展)中的个体差异(horowitz, 2009)。人类生命体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导向原则都支持着差异化发展这一研究趋势。ced框架不仅可以解释超常能力和卓越表现的发展,还可以解释其他形式的差异化发展。我们可以将差异化发展分为四种分析水平:(1)气质倾向或能力倾向(生物组成或生理水平);(2)独特适应性(设计或程序水平);(3)对自我和未来的建构(意向水平);(4)社会-文化环境的分化作用(活动水平)。

    (一) 层级1:气质倾向或能力倾向(生物构成或生理水平)

    有关超常能力的大多数研究属于差异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传统,这些研究描述的是“在生物组成或生理水平定义的天赋特质”。mcadams and pals(2006)主要关注在社会情境中运作的广义的人格特质。人类能力的心理测量研究关注广义或狭义的认知特质(e.g., carroll, 1993)。虽然人格特质和能力特质都是在测量基础上相对而言的(即参照常模),并且具有差异性,但是我们常常对人格特质进行两极化描述(例如,你是外向的人或者内向的人),而对能力特质进行单级描述(例如,你在iq高或者iq低)。

    根据术语的使用习惯,能力倾向(aptitude)一般作为一种能力概念(例如,工作记忆容量、阅读能力;just & carpenter, 1992; kyllonen & crystal, 1990),而气质倾向(disposition)更多的作为一种人格概念(例如,寻求感官刺激(zuckerman, 2004)或超兴奋性(ackerman, 2009))。能力或人格类型的大多数心理特质是先天后天互动形成的。也就是说,基因和心理特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某种特定表现型(心理特质)是在环境刺激和行为互动中基因独特表达的合力的产物(simonton, 2005)。

    超常表现的特质解释是以个体间差异为基础的。然而为了预测差异化发展,只从一些通则性或普遍性维度去理解个体间的差异是不够的。因为除了个体间差异,能力或能力倾向的个体内差异也决定着发展的方向(ackerman, 2003; lohman, 1994b; lubinski & benbow, 2006)。这就是差异化发展的独特性方面,也是下一层分析水平试图去把握的。

    (二) 层级2:独特适应性(生物设计水平)

    特质法采用了一种还原主义策略,通过分离基本变量和溯源去简化事物。然而,生物作为运作中的整体,拥有一种无法被任何特质(或者特质的组合)描述的组织复杂性。mcadams and pals(2006)使用“独特适应性”(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生物整体水平上的差异。适应性是“独特的”,因为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非随机的结构化规律,对独特适应性的关注反映了一种共识:“人类在不同时间地点、社会角色中的动机、社会-认知和发展上的适应性是不同的。”(mcadams & pals, 2006, p.208)

    独特适应性包括人们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从非常概括的(普遍的vs.特殊的)到非常具体的(例如只对某个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只喜欢某种类型的音乐)。在天赋潜能和卓越性发展的语境下,就天赋表现的能力类型(执行者vs.创造者)、领域(学术、艺术和人类服务)以及风格(创造型vs.熟练型)而言,独特适应性体现了个体对某个发展方向和轨迹的偏好(tannenbaum, 1997)。

    在“特质”概念和“独特适应性”概念之间主要有三大差异。首先,特质常常是通则性的,假定某群体中的人在一般功能维度上有量的不同,而独特适应性意味着人们在适应环境的方式上有质的差异。第二,特质是对人的一种静态的去情境化的描述,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各种情境中都起作用;而独特适应性是动态运作中的,有适用范围的,涉及人与情境(以及内容-过程)实时的互动,从属于微观发展(即几天、几周或几月的动态适应性;granott & parziale, 2002)。第三,特质是一种相对“纯净”的单维的认知、情感或意动品质,而独特适应性是多维的整体性的,整合了认知、情感和动机功能(也就是“综合性向”(aptitude complex);见ackerman, 2003)。因此在独特适应性中,能力和倾向之间、认知和非认知(或“智力”和“非智力”)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在分析解释差异化发展时,从“以特质为原则”转变为“以独特适应性为原则”反映了功能层级转向更高级的组织复杂性。尽管特质可能会促进独特适应性,但是某种特质或特质群与动态观测到的独特适应性之间的相关的效应量并不大(ackerman, 1988)。这表明,独特适应性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一种生成属性,创造了一种人、内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协调性(snow, 1992),无法被还原到特质水平上。换句话说,取消性的还原主义(如基因主导行为)不足以解释总体上的差异化发展和具体的天赋形成过程。

    认为能力体现随时间生成和与环境互动生成的独特适应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和超常儿童研究者的共同理念(dweck, 2009; matthews, horowitz, & subotnik, 2009)。dai和renzulli(2008)提出“选择亲和性”、“最优化掌握”以及“混沌的边缘”作为独特适应性的三种形式,它们与具体任务的环境相适应,对才能发展阶段和内容反馈十分敏感。ericsson(1996,2006)提出的“持续的专注练习”(独特适应性的另一种形式)是专长发展的重要机制。在独特适应性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人-环境互动中的自我选择效应,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例如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也应考虑进来(见稍后对社会文化作用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应该只对学生展示出来的独特适应性做出“被动反应”,还应该“主动促成”适合个体最优发展的独特适应性。

    (三) 层级3:自我和未来的建构(意向水平)

    为了持续发展进步,一个人应该具备某种内在控制机制,来提升个性、连续性以及个人价值。我认为mcadam和pals(2006)的“整合的生活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p.209)。mcadams和pals认为这一分析水平与自我(“我是谁”)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才能发展的语境下,自我和未来的建构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而言有更广的含义(gruber, 1986)。这种建构与持久兴趣、目的和责任感的形成有关,创造了ziegler(2005)所说的“主观行动空间”(p.417),贯穿着个人能动性。从这一点出发,独特适应性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盲目的自组织和适应过程。例如,投入专注练习的人一般心中都有具体的目标。

    dweck(1999, 2006)提出一种有说服力的观点——“意向自我的作用”。她证明,人们看待自己、看待未来的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关注点、追求的目标、努力程度以及面对挫折时有多坚持。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假定,提高天赋和创造力时,人们建构自我的方式不同,发展持久的兴趣、目标以及投入的程度都不同。由于才能和卓越性的发展是长期的,所以差异化发展的这一方面变得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生活环境改变了,一个人还是一定会建立长期目标并坚持下去。而是说在现有机遇和挑战下,要定期地思考、展望自己最有希望的发展位点、社会角色以及最有可能作出的领域贡献。

    尽管这一描述水平也许与能力、热情和工作意愿等特质有关(galton, 1869);也与最优化掌握或强大毅力等独特适应性有关(dai & renzulli, 2008),但是意向水平的解释主张持久兴趣、目标和责任感等各种自我导向的演化性和情境性(csikszentmihalyi et al., 1993; gruber, 1986),以及包含自我建构的社会文化内容、环境的特殊性(freeman, 2005)。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edelman(1995)认为,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拥有模拟过去和未来的能力。他尤其强调自我生成性或“意图的组织”的重要作用,“意图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purpose)是gruber(1986)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许多杰出的创造性贡献的起源。

    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人们看待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长期积累后取得知识、技能和性格之外,就是发展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可能自我(有抱负的作家、科学家、商人和社会领导人等),或者说“一种对卓越的个人憧憬”(bruner, 1979, p.119)。很显然,教育语境中的“整合的生活叙事”不仅是对个人经验的一致性描述,还涉及通过持续的投入和有目标的努力,将文化实践、意义和符号系统等内化,使之具有个人意义这一过程(例如一致的生命主题和职业道路)(feldman, 2003)。

    (四) 层级4:社会文化环境的分化作用(活动水平)

    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所有的人类活动(包括学术活动)都离不开赋予这些活动意义和目的的宏大社会-文化背景(gee, 2003)。任何能力(基础到婴儿语言技能)都可以被看作是在与养育者的社会交流中建构起来的(养育者促进了婴儿语言能力的生成)(snow, 1999)。也就是说,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人类能力的发展:持续的、不明显的但是强有力的社会-文化建构和调节。这种建构和调节不仅是促进才能发展和表达的催化剂,也有助于我们在根本上形成特定的感觉、思考和行动方式(vygotsky, 1978)。超常研究领域中占主导的各种观点和理论反映了解释天赋和才能时严重的个人主义偏见——认为这种能力的根源在于研究对象自身;因此,超常能力一直被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或头脑中的,很少有人认为超常能力是培养出来的。直到近些年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超常能力不仅仅是由技术和文化促成的,也与个体和环境(包括他人)的互动有关(如barab & plucker, 2002; moran & johnsteiner, 2003; sawyer, 2003; ericsson, 2006)。最近nisbett(2009)研究了亚裔美国人、犹太人和西印度群岛黑人三个民族,提供了有力证据证明不同文化在提高智力表现、促进智力发展上的作用不同以及如何不同。体验多种文化会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leung, maddux, galinsky, & chiu, 2008)。也就是说,社会-环境水平卓越表现来自协同力量,是领域和社会-文化的可供性与个人能力、集体能力(集体效能)的交互作用导致的。

    层级4是最大的分析单位,把其他三个分析水平纳入运作背景中,同时又有新的组织原则。正如csikszentmihalyi(1996)对“领域”和“行业”作出的区分所揭示的:“领域”(domain),是文化创造的知识、实践的总体;而一种“行业”(field)提供该领域的社会组织(机构、协会、把关人、比赛场地、公认的专业标准等)。在这种定义下,“领域”反映了一种内部结构(主观文化)而“行业”反映了一种维持内部结构的外部框架(社会组织)。当然,文化不是千篇一律的,某种程度上,文化像一份可以在意识或无意识层面进行选择或体验的项目菜单(mcadams & pals, 2006; triandis, 1989)。外显文化由“行使权力或抵制权力的公共领域、机构中的争议性表现形式”组成(gjerde, 2004)。内隐文化包含文化中的无意识方面和难以觉察的方面,只有在与其他文化对比的时候才能被发现(例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能力归因和努力归因倾向上有何不同,holloway, 1988)。文化与人互为彼此,不可分割:在社会化力量的促进下,个体在文化中成长,同时在与他人的合作**同创造着新的文化(rogoff, 2003)。

    在这一分析水平上,才能发展是对文化的内化和转化过程,因此,教育和导师指导很重要,无论是神童(feldman, 1986)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zuckerman, 1983)都是如此。通过这种文化适应过程发展出个人能力、信仰和价值观,包括技术熟练性(bloom, 1985; ericsson, 2006)、行业思维运作模式(dunbar, 1997; zuckerman, 1983)、个人认识论和世界观(e.g., c.p. snow, 1967; kimble, 1984)、各种智力倾向(perkins & rittchart, 2004),以及支持一个人工作和人生目标的核心价值观(kuhn, 2002)。也就是说,社会文化调节,尤其是教育和特殊训练在差异化发展中(尤其是那些非普遍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eldman, 2003, 2009)。

    通过这样分层的描述,我们更容易廓清我们谈论的问题的性质、研究的手段和教育的策略。这样的勾勒,对英才教育的实践也能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背景和指导作用。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帝少心头宠:国民校草是女生少帅你老婆又跑了天才高手总裁爹地宠上天总裁爹地超给力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我的冰山美女老婆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

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郑太年;赵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郑太年;赵健并收藏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