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 试谈心理学和系统观点

试谈心理学和系统观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最新章节!

    一、系统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固有观点

    通俗而概略地说,系统观点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研究事物时,要把所研究的客体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若干部分所组成的,同时,这一整体系统本身又是组成更高一级的整体系统的部分;整体系统具有其各组成部分所单独没有的新质特性;由于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整体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等等。www.Pinwenba.com有人认为,应用系统的方法就是要“揭示整体之所以整体化的根本机制。”从系统观点所包含的这些基本内容来看,它是集中地、突出地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事物普遍相互联系的性质。

    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相互联系之中,这本来就是现实事物的客观实际情况。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只要是深入地认识现实事物,不可避免地就会接触到它的这个方面。所以从根本上说,关于系统的思想终究还是来源于人们的长期社会实践。

    关于系统的观念,很久以前,就已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兴趣。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部分和整体的分析,德谟克利特关于秩序的研究,黑格尔的范畴体系等等,都是从自己所探讨问题的角度,涉及到了系统的问题。18世纪30年代,林奈第一个写出了关于“系统”的哲学范畴的著作,其中指出了系统观点对于动物学和植物学的重要意义。稍后,霍尔巴赫在他的“自然体系”中企图构建整个自然界的系统。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则更是把它总结、上升为明确的思想,实际应用于对自然和社会的分析。我们知道,恩格斯曾把辩证法看作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他还肯定,“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是在生成和死亡的不断变化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这里所强调的“过程的集合体”,显然就包括着我们现在所说的关于系统、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系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明确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段考虑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时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言论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实际上,马克思是在反对以前的认为整体是它的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由部分决定的机械论、要素论思想,而主张不依据有关整体的知识就不能认识它的各个部分。这不也显然就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系统的思想吗?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写下关于系统性原则的专门著作,但他们把系统的思想、原则包括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为方法论的前提,并成功地用来实际分析所考察的自然和社会问题。所以说,系统的思想并不是二十世纪突然出现的东西,而是具有其长久的发展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已被强调指出过,并在分析自然和社会问题时被深刻地实际应用过的。

    人们关于系统的思想、观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长期孕育形成的过程,和人们的科学认识的深入发展密切联系着,也可以说就是后者的产物。还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对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进行了研究,在关于社会生活问题的系统分析方面作出了范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在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以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分别地对于物理学和化学作出了有重大意义的贡献,等等。所有这样一些科学认识上的重大进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那种孤立的、狭隘的形而上学观念,使人们的眼界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系统性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客观属性。他们所面对着的不只是一个个事物的世界,而且还是成系统的事物的世界。与此相应,认识它们的时候也就要注意和重视它们的系统性问题。到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了现代形式的一般系统理论。

    人们认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他们的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系统思想的发展也和人们实践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现代化生产的实践日益提出了对所面临的各种课题进行系统处理的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实际上,为像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管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产力的配置、复杂技术结构的处理,以至国民教育设施这样一些复杂问题,背离了系统性原则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的客观需求下,系统思想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总的说来,关于系统的思想由来已久,并不是近年来才突然发现的。系统观点是科学所固有的观点。因为系统性是一切事物的本来特点,对它们的科学认识也就需作相应的系统考察。辩证唯物论是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它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系统观点也应当是辩证唯物论所固有的观点。

    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认识手段,系统观点有其应有的重要价值。系统观点集中地指出了进行科学研究时从系统性的角度去分析所考察客体的必要性。进行系统分析,也就是从所研究对象客观上所处的不同关系中,从它客观上所具有的不同方面、水平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整体的考察。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有助于把所研究对象的不同部分、方面、水平、关系联系起来,作统一的、整体的考虑,从而达到比较如实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列宁谈到辩证逻辑的要求时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所以,系统观点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认识手段、方法的意义,是不应怀疑和抹煞的。

    正因为系统性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客观特征,正确地应用系统观点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考察的客体,也正因为系统性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客观特性,而不是事物的客观特性的全部,甚至也不见得是事物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客观特性,所以,系统观点必须是在作为普遍认识规律的辩证唯物论的前提之下发挥作用。不适当地夸大系统观点作为科学认识手段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二、人的心理有明显的系统性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的心理,有其系统性的特点是很显然的。

    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现在,大概已经不会再有人否认,整体性是人的心理的一个基本特点了。作为整体的人的心理,处于客观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是它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同时,作为整体的人的心理本身,又是由若干组成因素构成的,如认识、体验、意向、个性品质等等。这些组成因素又各自包括着再次一级的某些组成因素。

    人的心理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之中,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在和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事物的关系上,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事物的主观反映(同时又能动地作用于现实事物)。在和它的物质实体的关系上,心理是脑、神经系统的机能。在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上,心理是在行为活动中形成的,也是行为活动的调节者,它作为调节因素参加于行为活动中。人的心理所表现的这三个方面,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心理具有多方面的层次性。例如,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可以是意识到的反映,也就是人的意识;也可以是意识不到的反映。而且可以肯定,在这两种水平之间,还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过渡层次,如,较为模糊的意识,清晰的意识,创造时的意识高度集中状态,等等。当然,直到目前,心理学中关于意识不到的心理反映,以及这两种反映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研究还很不够。但是,意识不到的心理反映客观存在,并且在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则是确定无疑的。至于人的个体心理特点,不论是从其形成的顺序上、复杂程度上、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都明显地存在着复杂层次关系。总之,在人的心理的构成上,显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层次关系。

    人的心理是一种过程、活动,是一种动态的东西。人对某一现实事物的心理反映,也就是这种反映的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同时也就是对它形成映像的过程,两者是一回事。由反映活动所形成的映像,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总之,人的心理是以过程、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它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人的心理、意识是有机界长期、世代演化的结果。它们和动物的心理有其发展上的联系,同时也更有其质的区别。对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和区别不作系统分析,就很难弄清楚人的心理、意识的本质特征。

    当然,以上这些描述是极为轮廓的,但正是这种骨架式的描述,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人的心理的整体具有其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心理学中也已经积累有相当不少的事实材料,表明一些具体的、局部的心理事实也有其系统性的特点。例如,人的某种错觉是否产生,就密切地依从于周围的背景、参照条件的影响,而且其间存在着相当严格的规律性。С·В·克拉甫科夫的关于不同感官相互作用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的某种感官的机能活动,不仅决定于直接刺激它所引起的那些过程,而且也依从于其他感觉系统中所发生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关于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也指出了,针刺镇痛基本上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不同感觉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预计,随着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可以从微观水平上表明人的心理的系统性质。

    人的心理具有系统性质是很明显的,这是客观存在,心理学只要认真、深入地考察自己的客体,就会发现它。在以前的心理学理论中,对于人的心理的这种特点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注意到过,而是已曾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例如,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过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当中,完形论心理学和系统思想的关系较为切近。这种心理学理论主张采取“从有意义的整体出发到达在整体构成中起作用因而有意义的部分”的研究路线。它的基本论题是:心理现象不是以孤立存在着的各部分的总和的方式构成的,它从一开始就是组织起来的整体——完形。因而,完形论心理学就强调“秩序”,强调“每一事物在与一切事物的关系里面自有其适当的地方”;强调心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组织的过程、部分在整体中获得新特性的形成过程”。用完形论心理学家К·考夫卡自己的话来说,他们之“应用完形的范畴,也就是要找出大自然界某一部分是功能的全体中的一部分;要找出它们在这些全体中的地位;要找出它们所有相对独立性的程度;并且要找出这些大全体与附属全体的衔接”。显然,完形论的这些基本观点,是和系统思想相当接近的。当然,完形论本身在理论上也存在重大缺陷。譬如,它不能正确处理,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心理的发展问题。而这是和人的心理的真实情况、和心理学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科学事实不相符合的,等等。正是由于这样一些重大缺陷(亦即,由于它的片面性),完形论心理学才受到人们的责难。但是,从它的基本方法论思想来说,完形论反对要素论,强调人的心理是一种整体的机能作用这一方面,是应当受到重视的。它对以后心理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能完全抹杀的。

    苏联心理学试图对传统的心理学进行改造,为着克服传统心理学中把人的意识抽象化、孤立化的错误,苏联心理学提出心理、意识和活动统一的理论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人的心理、意识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们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也是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同时,它们又调节着人的现实活动。这样,人的心理、意识就被放置到客观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成为普遍联系着的客观现实的整个链条上的有机构成环节。С·Л·鲁宾斯坦关于意识在世界普遍联系中的地位的分析,Л·С·维果茨基、А·Н·列昂捷夫关于活动、活动的内化和外化的概念,可以说都是为了这个总的目的。

    在心理和生理的关系方面,从系统思想看来,П·К·安诺欣和А·Р·鲁利亚的理论特别富有意义。从三十年代起,安诺欣根据巴甫洛夫的机体自我调节学说,用传入综合、动作核准器、返回传入的概念充实了反射理论,逐步发展、形成为自己的机能系统理论。安诺欣的机能系统理论是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反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安诺欣提出:“不同局部的结构和过程,在取得最终(适应)效果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广泛机能联结,我们就称之为机能系统。”机能系统是机体的整合活动单位。个别的反射动作,个别神经元的机能,都不能解释完整的行为。单个神经装置的机能,在很大程度上要从属于他们所包含于其中的系统。只有当个别神经元的机能、个别的反射动作包含在可以保证整体行为动作的统一的机能系统当中时,才能产生构成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的神经过程的特殊形式。

    安诺欣的机能系统理论基本上是一种生理学系统的理论,但是它超出了生理学的界限,对于心理学也具有其重要意义。鲁利亚根据脑部位损伤的临床研究,提出心理机能的动力定位理论。鲁利亚认为,心理活动在起源上是社会的,在结构上是被中介的,在组织方式上是系统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包括动机和目的在内的复杂机能系统。这些复杂的系统不可能在脑的孤立区域直接地、狭隘地定位,而是要涉及到脑皮层以及附近皮下的所有区域。它们在某种心理活动的组织上,都有其自己的贡献。

    Б·Ф·洛莫夫在讨论心理学中的系统观点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安诺欣、鲁利亚理论的重要意义:“肯定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本身的分析中的系统性原则的观点,是大有前途的。这种观点是在机能系统理论和心理机能的动力定位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从对神经生理的东西的关系来说,心理的东西表现为系统的质:它是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脑的机能动力中实现出来的,而不是在大量的个别的要素中实现出来的。”

    总起来说,系统性是人的心理所客观具有的一种重要特点。对此,以前的心理学也已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但探讨得还是很不够的。作为科学认识手段的系统观点和心理学理论关系极为密切。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可以使心理学更好、更为如实地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

    三、要按照客观实际情况理解人的行动方面

    心理学所研究的,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心理、意识,而是人在其生活实践之中的现实的心理、意识。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方面联系极为密切。心理学在考察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通过分析它们和人的行动方面的关系,来达到对它们的实质的理解。所以,心理学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如何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从于它对于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方面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

    在传统心理学中,内省的意识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和人的躯体,尤其是和人的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从而也就和人的外部现实世界割离开来,把它看作一种超出于人的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样,内省心理学就完全抹杀了意识在人和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的现实重要作用。本来是属于人的意识,就被歪曲成一种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的东西,一种神秘莫测、难于理解的东西,一种毫无现实作用的东西。

    作为内省心理学的一种反动,行为论心理学从另一个方面同样把人的意识和人的行动方面割离开来。行为论心理学或者认为意识无法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于是把它完全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外,或是企图把它单纯地解释为肌肉活动、行为、运动反应之类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等于根本否定人的意识的存在。所以,行为论心理学实际上是否认人的心理、意识,否认人本身的“心理学”。正是由于它们两者都无力正确处理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方面的关系问题,内省心理学所研究的意识就成了和人的实际行动相脱离的、封闭于自身之中的内部世界,行为论心理学则是根本否定人的意识,而研究脱离人的意识的盲目行为。

    苏联心理学分析了内省心理学和行为论心理学的根本缺陷的实质,力图加以克服。在此基础上,它把活动作为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范畴,并提出心理、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

    苏联心理学在和人的活动的统一关系中来理解人的心理、意识,不容否认,这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因为这样,它就从原则上把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生活实践,从而也就和人周围的客观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它成为现实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构成环节。这在克服传统心理学中把人的心理、意识孤立化、抽象化的错误,并对它们作唯物的理解上,不能说不是前进了一步。

    但是,苏联心理学把活动做为基本范畴,用以标示人的行动方面,也还留下了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这就是,活动概念能否恰当地表示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的问题。需要特别指出,这并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在活动这个概念的后面,是对人的行动方面如何理解的问题。如上所述,对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方面的关系问题的解决,则直接影响到对人的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活动这个概念含义比较广泛、一般,因而也就含混而不够确定,不同的人经常可以对它作不同的理解。它常常是在近似于过程的意义上被使用,比如,人们可以把生理的过程叫作生理活动。人的行动方面主要是一种外部的、感性的、物质的过程,心理学中有时称之为外部活动。但活动概念也可用来指内部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自然,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经常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着。但它们毕竟又是有区别的,而且明确这种区别对心理学来说还非常重要,否则就会给人造成迷惑、混乱。另外,活动当然首先是指人的活动,但它同样也可以指动物的行为,如猿的构建活动、觅食活动等等。这样,活动概念就不能明确表达出人的行动方面所特有的本质特点。什么是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过,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活动……无论就其内容或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由于意识性和社会性这两个特点,人的活动也就具有变革客观世界的性质,人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这是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征。人的行动方面和动物行为的最根本区别就在这里。心理学考虑人的行动方面时,如果对这一点估计不足或是加以回避,也就不可能正确、恰当地理解人的心理、意识的实质。

    对于人的行动方面的考察,心理学中现实存在的一种实际情况是,心理学家为着追求自己理论的“严整性”,往往是选取一个自己认为是适当的概念(例如行为、操作等),用来包括人的整个行动方面,而对它的复杂多样性则考虑不足。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符合人的行动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而采取简单化的、削足适履的做法,常常使心理学处于和现实生活不相协调的被动境地。近几年来、苏联心理学中发生了关于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有人认为,活动应该是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包括人的行动方面的全部,交往只是它的一种局部情况。另外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社会存在非常复杂,其中活动占主要地位,但活动并不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全部。交往同样也是人的现实生活的独立的、主要的方面。把交往包括在活动之中,作为活动的局部情况,只会把人的现实生活简单化。这对心理学的发展不会有什么好处。目前还在进行着的这一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的行动方面是非常复杂的,有其独特的特征,心理学中不能对它作简单化的处理。

    其实,人的行动方面和其他复杂研究客体一样,也有其不同的方面、层次,处于不同的联系、关系之中。人的行动方面和动物的行为当然有生物学上的联系,心理学要考虑到这种联系。同时,人的行动方面更有其不同于动物行为的本质特征。对于这种本质特征,心理学必须加以重视和突出,而不能加以低估或抹杀。人的行动方面在成人、青少年、学前儿童和新生儿身上的具体表现显然不尽相同。而且,即使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他的行动方面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之间,也存在主要和次要、高级和低级、基本和一般等等的关系,它们在主体的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显然是有很大差别的。何况,个人的行动方面还和他所处的社会条件,以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的行动方面也有其系统性质,必须作系统分析。

    看来,关于人的行动方面,心理学所面临的课题是:在坚持并突出它的实践实质的总的前提下,对它进行系统分析。也只有这样,把人的心理、意识和他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心理学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地理解人的心理、意识的实质。

    四、系统性应当成为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心理学已经有了不算太短的发展历史。经过人们的长期探索,心理学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特点、规律性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学认识。当然也不能否认,由于人的心理、意识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客体,而且,人们对于它们的观点还必然地要受到不同时代的各种社会历史思潮的影响,所以,这些认识又还是很不够的。同时也仍然存在有相当不少的误解。但是,无论如何,毕竟是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依据这些关于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特点、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心理学中陆续形成了一些对它们的基本理论观点。举例来说,属于这种基本理论观点的有:

    人的心理、意识是一种通过人脑、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人的心理、意识的最本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对于主体周围的客观现实来说,心理、意识是它们的能动的、主观的反映。对于自己据以实现的物质本体来说,心理、意识是脑、神经系统的机能。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探索客观现实如何通过人脑、神经系统而得以被主体所反映的。

    人的心理、意识处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决定作用的关系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它是由客观现实事物所决定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种决定作用是以“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方式实现的。另一方面,心理、意识也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而是对人的生活实践起着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人的心理、意识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它们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并对后者起调节作用。它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通过后者也就能够认识它们。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处于发展之中。心理的发展是一种新质结构的产生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心理学就是要在发展中研究人的心理、意识。

    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的依存性。人的心理、意识,归根到底是受社会制约的,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等等。

    对人的心理、意识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是心理学经过长期发展所取得的理论成就,也是我们考察心理学问题时经常必须考虑、依循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系统思想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日益为科学认识和生活实践所证实,系统观点已经日益发展成为认识复杂客体的有效手段,已被应用到许多科学领域。同时,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日益深入,人们也日益认识到系统性是人的心理、意识的一种重要特点、客观属性。心理学对它们进行考察时,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注意把握其内外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层次的复杂关系去进行研究,否则,就不能全面如实地理解它们。说起来令人奇怪,作为认识手段的系统观点和心理学理论关系极为密切,是显然的。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偏于进行分析性的研究,恩格斯剖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时所指出的那种“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见事物,不见森林”的情况,在心理学中也是客观存在,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心理学者经常会遇到这方面的指责,也对此感到焦虑。把这些对照起来,不能不承认,心理学中对系统观点的应用和体现显然又是很不够的。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心理学本身方面来说,这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向是偏注于积累事实材料和改进实验技术,而对基本理论、方法论水平上的综合、探讨缺乏努力和热心、不无一定关系。

    看来,为着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客体,心理学应当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系统性原则应当进入上述心理学基本理论观点之列,成为考察心理学问题时必须加以考虑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心理学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把它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和其他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心理学认识自己的客体。即以人的心理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问题来说,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曾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过反复激烈争论,但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其实,这个问题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来考察的。要么认为人的心理整个地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要么认为它整个地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这样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它表现在不同主体(如新生儿和成人)身上,在不同的心理事实(如感觉和性格特点)上,情形显然不尽相同。人的心理,是由稳定性程度不同的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我们如能适当地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的方面、层次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这个问题就会解决得较为符合客观实际一些,就会使问题前进一步。

    正因为系统性是人的心理的一种重要客观特性,所以,可以肯定,凡是心理学中所取得的真正科学成就,凡是较为正确的心理学认识,都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应用系统性原则。

    心理学的每个基本原则,都从某些重要的方面反映着人的心理、意识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表达着心理学研究所需加遵从的基本要求,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而,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每一个基本原则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同时,每一个基本原则都是反映着同一个研究客体——人的心理、意识的特征和规律性,所以,它们又是彼此联系地、统一地发挥作用。看来,各个基本原则,由于所反映的人的心理、意识的特征、规律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们又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反映和反射的原则表达着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特征。决定论原则是一切科学学科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心理学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心理学的决定论要有其本学科的特点。)这是心理学的最基本原则,制约着其他原则。其次,则是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发展的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再次,是系统性原则。

    五、系统观点有助于实现心理学的整合

    现代心理学正经历着一种迅速分化的历程。人们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知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心理学原来的一些构成部分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另外,随着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不断深化、扩展,在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邻接地带也日益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心理学参加研究。于是,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不断相互渗透,日益出现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领域。这样,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领域就不断出现,越来越多。到目前,本来是统一的、整体的、未分化的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众多分支、领域的复杂学科。苏联心理学者К·К·普拉东诺夫致力于用系统——结构观点探讨心理学科的系统和内部分类问题。据他统计,心理学的分支、领域,近年来已经将近有100个。在1982年他按照自己的观点所勾画的“心理科学之树”上,作为树根、树干、树枝,他分别具体地列举出了65个分支、领域。当然,普拉东诺夫的列举和分类并不见得就十分完备和恰当,但由此却也可以看出心理学繁复分化的一般情况。

    心理学的这种日益分化的趋势目前还在延续着,而且看来还将持续下去。日益分化的趋势,这是心理学和其他一切基础科学所共同的,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一种正常的、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现象,不足为怪。但与此同时,心理学的分化也有其特殊的、值得注意和深思的地方。这就是:分支繁复,观点纷杂;它的不同分支、领域间分歧越来越大,有的甚至都已发展到缺少共同语言的地步;人们偏于只是强调各分支的重要性,对心理学的共同的基本理论问题持轻视甚至怀疑态度;这样,就使心理学有失去统一、限于解体的现实危险。

    心理学如此分化有其现实的客观原因。究竟是什么决定着心理学的分化?归根到底,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在新的水平上处理人和机器的关系,开发人的因素方面的潜力,于是近年来工程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航天的时代。由于宇航的研究要求心理学进行相应的探索,于是出现了宇航心理学领域。像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这样的分支、领域,在我国,解放后几乎都是处于停顿、空白状态。目前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的发展,它们已经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心理学的如此分化,也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的人的心理本身的复杂性、特殊性有关。毫无疑问,人的心理是世间事物最复杂的东西。它处于多种联系中,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层次。而研究者一般都只是从自己所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把握作为统一整体的人的心理的某一局部。而对其他的部分则比较生疏,或是不作足够考虑。这就容易使心理学者们产生分歧和偏见。和心理本身的复杂性密切关联着的是,人的心理是一种精神、观念性质的研究客体,比较难于把握,人们对它们所持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和各种社会历史思潮、意识形态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它们的影响、局限。这是心理学和其他纯自然科学不尽相同的地方,不容忽视。看不到或是有意回避这种特点,就有可能使心理学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正是这样一些情况,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的迅速分化,同时又使它的分化带有自己的特点。

    心理学的这种状态表明,它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整合。整合,这也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如果说,当一门科学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的时候,它的知识可以相对地不相联系而单独地向前发展的话,那么,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化,科学知识和事实的积累,必然会提出对这些知识、事实进行整合、加以系统化的要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谈到辩证法时,曾经明确指出过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的必然性:“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对照心理学当前发展阶段的现状,不能不承认,心理学确实已经到了需要把所积累起来的大量知识、材料加以整理、概括,加以系统化的时候了。

    对当前的心理学进行整合,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的问题。显然,整合要在心理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而心理学的现状,如上所述,则是非常复杂的。举例来说,如果尝试着对现代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加以分类、整理,马上就会遇到不少困难。首先,它的各个分支、领域发展情况就很不相同。有的已经形成为明确的分支学科,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的则只是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如工程心理学;有的则还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甚至还只是由暂时性任务所导致的研究领域,目下还看不出能否发展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另外,划分心理学分支,领域的标准、根据也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的是根据所研究的人的心理活动形式,有的是根据所要解决的实际任务,有的是根据所要研究的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有的是根据发展的年龄阶段,有的则是根据研究的方法,等等。由于这样一些复杂情况相互交错,心理科学的整理、分类问题就成了一项相当艰巨的研究工作了。

    心理学的不同分支、领域,当然都是以心理为其研究对象的。但它们又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着眼,研究心理这一统一整体的某一局部,它们所用的方法,所积累的材料也都不尽相同。因而,它们对心理的理解往往也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而且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经验也表明,在心理学的不同分支、领域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带有典型性的错误认识,这和它们所各自研究的具体内容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例如,在医学心理学中,容易出现对心理和个性的生物学化的理解;在社会心理学中,容易出现庸俗社会学化;在艺术心理学中,容易出现直观主义;在劳动心理学中,容易出现机能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显然,都会给心理学的整合问题增加困难。

    如上所述,现代心理学迫切需要整合,这也是心理学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而问题又极为艰巨复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心理学的整合?看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应用系统观点会有助于解决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正是系统观点,要求把所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心理学)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要求在统一的整体系统中来考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层次等等,来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这也还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应用系统观点有其一定作用;但是,只凭系统观点,又还是不够的。

    六、要在剖析、整理的基础上实现整合

    自觉应用系统观点以实现心理学的整合,从心理学发展的现状看来,有两个问题需加注意、强调。第一个问题是要在剖析、整理的基础上实现整合。

    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当然是要在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现状问题。对于心理学发展的现状,总的来说,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估计。试以苏联心理学中这方面的情况为例。70年代的苏联心理学比较强调、重视它的理论概括、整合问题。在这方面,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心理学家А·Н·列昂捷夫和Б·Ф·洛莫夫正好是各自偏向于一种看法。近年来,洛莫夫连续发表关于心理学的系统观点的文章。他认为,现阶段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日益分化,日益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各分支迅速发展;在这种趋势中表现出一种离心力,它正肢解着统一的心理科学,使其向许多彼此不相联系的方向发展,存在着一种脱离一般问题和一般理论研究的威胁;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现象,表明心理学知识的进步和繁荣;心理学的如此分化,是由社会现实生活中所提出的现实任务,也是由人的心理的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从这种估计出发,洛莫夫就全盘肯定了心理学当前的这种分化状态,企图沿着心理学发展的原有轨道,提出以系统观点对现存的心理学进行整合的设想。在他的设想中,着重强调的是心理学要为生活现实服务的方面,这是正确、合理的。但是他抹杀了对现存的心理学需要进行剖析、整理的方面。

    和洛莫夫不同,列昂捷夫对于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则是持另一种估计。他认为,现代心理学存在着严重危机,其表现为:心理学越来越分裂,分裂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心理学、行为的心理学和精神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整体好像正在日益消失;在心理学领域,生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的还原论广为泛滥;心理学中的事实材料日益增加,但理论、方法论基础则软弱无力,两者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尖锐;在心理学中,蔓延着对基本理论的轻视态度。心理学的这种危机,是它的基本理论、方法论上的危机。列昂捷夫认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心理学中忽视了人的对象活动。唯一的出路是把主体活动的概念引入心理学中,作为基本范畴,改变心理学的传统公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科学大厦的日益扩大着的裂缝弥合起来。

    把以上两种估计对照,我个人认为,前一种估计偏于片面,而且有点本末倒置。诚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的实际任务,可以促使心理学的新分支产生。人的心理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是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分支,既然是属于心理学的分支,那就总是要以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为任务。那么,为什么会发展到彼此间距离越来越远、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的分歧、混乱地步?从根本上说,这还有其相应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是由于在后者的影响下,心理学在基本理论上的软弱无力或误入歧途所造成的。亦即,作为整个心理科学的柱石、支架的基本理论不能真正地、如实地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特点,不能为心理科学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是一个明显地客观存在着的问题。对它采取回避态度,实际上是故作聋哑,自欺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应当认为,对当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也需要持这种态度。这样,在对现代心理学进行整合的道路上,就提出了分析、整理、判别的任务。

    所以,这里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心理学的如此分化,分支繁复,意见分歧,这有其生活现实提出的实际理由,有其合理的根据。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心理学的这种现状,必须进行应有的剖析、检查,看其是否完全合理。我们不能只看到心理学当前发展的一片表面繁荣景象,而不管其中是否存在着问题,是否是在沿着健康的轨道成长。对于心理科学的一切分支、领域,所积累的材料,都应当以辩证唯物论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整理,有所肯定,有所否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理科学的真正整合。否则,如果不问真伪正误,只是把心理学中现有的东西全部包罗下来,这正是近代心理学所突出表现的由于理论上走投无路而产生的所谓折中主义心理学的折中手法。

    在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Μ·Г·雅罗舍夫斯基最近在一篇关于心理学认识的辩证法的文章中,专门谈到了“系统折中主义”问题。他指出,这种折中主义的手法是,把随便从哪里(如心理学和人体测量学、控制论和社会学、信息论和神经测量学等等)拿来的材料,用“系统”这个奇异的词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加上简单的数学注解(相关计算,因素分析等),造成人的心理过程图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外貌和错觉。随后,为着剖析这种折中主义的实质,雅罗舍夫斯基引用了维果茨基一段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把一个系统的尾巴接上另一个系统的脑袋,中间再塞进第三个系统的躯干。不是说它们是错的,它们这些奇怪的组合,直到最后一个十进位符号都是正确的,而是说它们想要回答的问题的提出是错的。可以把巴拉圭的居民乘以地球到太阳的俄里数,把所得的乘积再除以大象的平均寿命,可以毫无差错地进行一切运算而一个数字都不错。可是所得的数字终究会使想要知道国家的国民收入如何的人发生误解”。

    我们谈到这些,只是为了强调说明,应用系统的观点是要把握事物的真实的复杂联系,而不是意味着折中、凑合。采用折中的手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心理学的整合。这样做的结果,心理学只能还是支离破碎、东拼西凑的折中心理学,和未整合之前的心理学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

    七、要强调心理的特殊性、相对独立性

    另一个问题是要强调心理的特殊性、相对独立性。

    系统观点强调要在各种联系、关系中考察所研究的客体。在心理学中应用系统观点、实现心理学的整合时,与注意各方面的联系、关系的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心理的特殊性、相对独立性问题。

    上边提到的洛莫夫在论证人的心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时,作为自己提出和展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强调指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客体是人,而人则从属于多种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物理系统。这种提法虽然见之于洛莫夫的著作,但是持类似这种观点的心理学者却大有人在,所以,对这一点很有进行分析、加以明确的必要。

    初看起来,这种提法也有一定理由,其实却是似是而非。首先应当强调、明确的一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人的心理。当然,人的心理和人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把两者等同起来,加以混淆,却是一个会给心理学导致严重混乱的不小错误,这是不能允许的。我们知道,在科学知识系统中,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学科。这些都是以人为客体,彼此间有其共同的、一致的地方。同时,它们又是各不相同的学科,各以人的不同的、特定的方面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以至本质的区别。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一个方面——人的心理。心理学当然也属于研究人的科学。而且,在研究人的科学中,它还是一门最重要的、有关人的本质的、处于中心地位的学科。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心理学理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和研究人的其他学科(譬如人体生理学)明确地区分开来。除了注意到它和其他研究人的学科的一致的、联系着的方面之外,更要明确和其他学科的不一致、有区别的方面。而且,后面这一点还格外重要,否则,就会使心理学和其他学科混淆起来,以致消失。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坚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的人的问题,而是人的心理,这是心理学得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具有极为独特的重要性的学科而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的心理,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立性的系统。当然,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它又是和其他的系统联系着的,但它毕竟还是一种独立的系统,有其特殊的矛盾性。否则,就不必有心理学这一专门学科对它进行研究了。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又是在本质上相互区别的。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都是如此。而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性。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理解不同事物的特殊重要性,无从区别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

    作为相对独立系统的人的心理对其他系统的关系,也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如洛莫夫所说的那样;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一种既独立又有联系的辩证关系。心理学研究自己的对象,首先和主要地应当是围绕着心理系统本身,并联系着其他的有关系统来认识心理的特殊实质。诚然,心理学研究也是要联系到其他的系统,但这只能是为理解心理系统作参考,而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本身的部分,更不能进而把心理系统溶解在其他的有关系统中,从其他的系统中去寻求心理系统的特殊实质。如果过分地强调心理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联系,而看不到它本身的更重要得多的区分,就会导致不适当地扩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达不到理解人的心理的特殊实质的本来目的。

    至于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关系,所起的作用,把三者并列起来,统而言之,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而也是不正确的。当然,这三者都会对人有所作用。但是,它们对于人的各个不同的方面(即关于人的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起的具体作用又是各自很不相同的。比如,社会的因素对于人的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对人体生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起来,不论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显然有很大不同。生物的因素、物理的因素对人的这两个方面所起作用也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对于人的心理来说,物理的因素只不过通过生物的因素间接而又间接地起作用而已,说到底,只不过是作为外界物理影响,作为人的心理所要反映的客观物理对象、现象、特性起作用而已。就其对人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来说,是根本不能和社会、生物两种因素相提并论的。其实,就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对人的心理的关系上,也是不能并列的。

    总之,对人的心理的特殊性、相对独立性估计不足,就很容易导致混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搞乱问题。当然,这样也就谈不到实现心理学的整合了。即使勉强“整合”(实际是拼合、凑合)起来,心理学也必然还是支离破碎状态,或是成为一种《百科全书》式或者杂货店式的心理学。

    八、在辩证唯物论指导下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手段、方法,系统观点有助于心理学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研究客体,有助于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心理学应当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中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这只是达到上述这些目的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决定性条件。

    如前所述,系统观点和辩证唯物论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有其一致之处,两者都是现实事物的客观属性的真实反映。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系统观点和辩证唯物论也不是并立关系,更不是等同关系。系统观点只是反映着现实事物的一个方面的属性——系统性。可以说,它只是辩证唯物论在这方面的具体化。而辩证唯物论则是完整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它体现着对客观现实的复杂事物进行分析时的全面的要求。它们两者的真实关系只能是:系统观点是辩证唯物论所本来固有的观点。

    只有彻底地贯彻辩证唯物论的理论原理,心理学才能走上统一的、真正科学的轨道。而在心理学中贯彻辩证唯物论,本身也就要求(作为内容之一)自觉地应用系统观点,而不是还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之外,应用什么另外的、独立的系统观点。

    前面也已谈到过,过去的心理学也并不是就完全没有注意到人的心理的系统性质。实际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近代心理学曾经出现并流行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派别,它们也都分别提出过各式各样的理论体系。其实,这些理论体系也就是反映着心理的系统性的心理学系统。可是,在它们当中,却没有一种是较为令人满意的体系,心理学的系统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是恰恰相反,心理学却越发展越不成系统,以至最后发展到目前的心理学这种支离破碎、观点分歧、离心力与日俱增的情况,简直不再像一门统一的科学学科了。心理科学过去发展的这种历史有力地说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要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体系、系统,要看它是否能如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的实质情况。而追本溯源,这就要决定于心理学所采取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否正确,所依据的基础和材料是否适当、可靠。不能否认,近代心理学主要是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先天不足,其中渗透着不少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偏见。正是这些糟粕,导致了现代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这种几乎是难于收拾的局面。因此,要使心理学成为具有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真正的科学,唯一的可能途径就是改弦易辙,把它建立于辩证唯物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心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也就依从于我们贯彻辩证唯物论的理论观点到如何程度。只有在这个决定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系统观点才能在心理学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少这个前提,系统观点就无所依附,也无从实现心理学的整合,至多只能是在心理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系统之外,再增加一些不能解决问题的系统而已。心理学还是要继续纷乱下去。

    所以,在实现心理学真正整合的道路上,一项根本性的中心任务应该是:以辩证唯物论的理论原理为指导,加强心理学的基本建设。只有用能如实地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特点的基本理论,才能把现代心理学整合为统一的、合乎科学的系统,使它成为具有充分科学性的科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潘菽:《心理学简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潘菽:《近代心理学剖析》,载《百科知识》,1980年第2期。

    〔8〕С·В·克拉甫科夫:《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9〕张香桐:《针刺镇痛过程中丘脑的整合作用》,载《中国科学》,1973年第1期。

    〔10〕R·S·吴士:《现代心理学派别》,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11〕K·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2〕С·Л·鲁宾斯坦:《存在和意识》,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80年版。

    〔13〕С·Л·鲁宾斯坦:《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65年版。

    〔14〕С·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苏)教育书籍出版社,1946年版。

    〔15〕Л·С·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苏)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版。

    〔16〕Л·С·维果茨基:《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载《Л·С·维果茨基文集》第一卷。

    〔17〕А·Н·列昂捷夫:《心理发展问题》,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18〕А·Н·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9〕A·P·鲁利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苏)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A·P·鲁利亚:《人脑和心理过程》,载《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版。

    〔21〕П·К·安诺欣:《机能系统理论》,1970年版。

    〔22〕П·К·安诺欣:《条件反射关键问题的方法论分析》,载《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版。

    〔23〕П·К·安诺欣:《生物学和条件反射的神经生理学》,(苏)医学出版社,1968年版。

    〔24〕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5〕А·А·列昂节夫:《活动和交往》,载《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1期。

    〔26〕Б·Ф·洛莫夫:《心理学中的系统观点》,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75年第2期。

    〔27〕Б·Ф·洛莫夫:《行为社会调节的心理学问题》,1976年版。

    〔28〕Б·Ф·洛莫夫:《苏联心理学的现状和前景》,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77年第5期。

    〔29〕Б·Ф·洛莫夫:《心理学中的交往和活动范畴》,载《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8期。

    〔30〕А·Н·列昂捷夫等:《苏联心理科学》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31〕К·К·普拉东诺夫:《心理学的系统和反映论》,(苏)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2〕К·К·普拉东诺夫:《论心理学的系统》,(苏)思想出版社,1972年版。

    〔33〕М·Г·亚罗舍夫斯基:《心理学认识的辩证法》,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80年第2期。

    (本文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研究班上的讲稿,后收入《犯罪心理学基础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帝少心头宠:国民校草是女生少帅你老婆又跑了天才高手总裁爹地宠上天总裁爹地超给力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我的冰山美女老婆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李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沂并收藏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