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 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概观

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问题概观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最新章节!

    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苏联心理学的核心、骨架。www.Pinwenba.com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哲学方法论,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实际而形成起来的一些对人的心理、对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各方面的心理学研究都必须考虑、遵循它们。

    苏联心理学的发展,经历过几个主要的时期:20—30年代的早期尝试时期,40年代前后的理论结构基本形成时期,1950年的“苏联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关于巴甫洛夫学说问题的联席会议”以后的时期,1962年的“全苏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以后直至现在的时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提出、阐述的一些基本原则,代表着苏联心理学各个时期的理论指导思想。

    一、科尔尼洛夫的初期尝试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心理学面临着一个极为迫切、同时又是相当艰巨的现实任务,这就是对传统的心理学进行改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К·Н·科尔尼洛夫在战胜了唯心、保守的传统心理学(以及随后的机械、激进的反射学)之后,着手建立自己的辩证唯物心理学体系。他在体现着这一企图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的心理学教程》(1926)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贯穿全书的材料的五个原则性观点。

    (一)一元论。把心理学看作“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而行为则被理解为“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的所有反应的总和。这种反应总和包括机体的整个生活表现,这是一种统一的和整体的东西”。

    (二)唯物主义。“心理状态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机体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主观表现。”

    (三)辩证法。“人的行为是一种发生着量变和突变的过程。”

    (四)决定论。“人的行为首先是受制约于社会的因素,第二才是生物的因素。”

    (五)人的行为的可知论。

    科尔尼洛夫同时还指出,“这五个应用于心理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也包含在他那在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初期颇为有名的《现代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论文中。可以说,这也就是科尔尼洛夫所要建立的心理学基本原则。

    科尔尼洛夫的这些原则,是由辩证唯物论的一般原理引申而来。即使从字面上说,它们是正确的,那也还是很不够的。它们还非常简朴,简直是以发布宣言的形式提出来的。至于如何把它们具体地应用于心理学,那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其难度比提出这些原则本身还要大得多。而且,科尔尼洛夫本人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也还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如:他所说的心理学中的一元论,是要把“心理学看作一门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而人的行为则要理解为反应的总和”。他所说的心理学中的唯物主义,则是“把心理看作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机体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主观表现”。如果说这一命题的前一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那么后一半则是和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了。因为这样,心理、意识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就被取消了。它们变成了机体内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副本。而心理学的对象也就不是人的心理、意识,而是由反应构成的人的行为。于是,心理学成了反应学。在1930—1932年间苏联心理学界所进行的激烈讨论中,反应学是中心问题之一。讨论的最后结果是:拒绝一切形式的行为主义(反应学也在其列);必须以列宁的反映论为依据,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在讨论过程中,科尔尼洛夫也承认了自己的理论错误。

    不过,在这一个时期,第一次提出“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它的特殊属性”、“心理是现实存在的反映”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命题,无论如何是科尔尼洛夫的重要贡献。当然,这些命题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不言而喻的了,但是在当时,它们不仅得不到人们的承认,而且还要受到非难,被认为是非科学的。如,В·М·别赫切列夫就曾认为:“说什么心理是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一种表现,……这就像用鸦片的催眠特性来解释鸦片的令人昏昏欲睡的作用。”巴甫洛夫的学生А·Г·伊万诺夫—斯莫林斯基也持反对态度,说科尔尼洛夫的命题是一种不合时代的陈腐观点。只是到后来,随着苏联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长,它们才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接受。

    二、《普通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五个原则在20—30年代尝试、探索、争论的基础上,С·Л·鲁宾斯坦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中对当时的苏联心理学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概括。这一本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得到公认的著作,1942年获得国家奖金。正是在这本书中,基本上奠定了以后、直到目前的苏联心理学的理论结构体系。

    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中,鲁宾斯坦概括出以下五个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心理物理统一原则

    不能把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从外部对立起来。心理,心理作为其机能的机体本体,心理所反应的客体,三者是统一的。在心理和物理的这种统一性内部,有决定意义的是物质基础,但是心理也保持其自己的特殊性,不能被归结为物质的物理特性,也不是副现象。所以,心理学就要分析意识对机体本体的依赖性——它是脑的机能;意识对客体的依赖性——它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前者是结构和机能的统一,后者则是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统一。

    (二)心理的发展原则

    心理是发展的,在心理的发展中,脑和生活方式都起着一定作用。但后者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在机体的进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适应性改变制约着机体及其器官(包括脑)、和它处于统一关系之中的心理机能的改变、发展。

    (三)人的意识发展的历史主义原则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社会存在规定着他们的意识。他们的生活方式规定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同时,后者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

    对心理进行研究要和对心理施加影响、作用统一起来。即,要把研究和应用统一起来。

    (五)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

    这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原则。鲁宾斯坦本人说这个原则是一个关节点,前四个原则引出的线都要会集到这里。

    首先,人的行为并不是纯外部的东西,它本身就已是外部的东西和内部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统一。因此,用不着把二者二元地对立起来。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基础是意识和现实存在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客体的这种统一关系既制约着意识,也制约着行为。

    这样,鲁宾斯坦就克服了人的命运的宿命论观点,也克服了以前心理学中的意识的抽象性、闭锁性的问题,使它进入了人们现实生活的现实联系之中。

    三、鲁宾斯坦的决定论原则

    《普通心理学原理》是一本受到肯定、享有声誉的著作。但同时,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也曾在苏联哲学研究所引起过激烈辩论。一种主要的批评意见是,鲁宾斯坦是以双重决定作用的立场(外部世界、脑的活动)来解决心理的决定作用问题。确实,鲁宾斯坦在书中谈到心理的两种联系(和所反映客体的联系、和物质实体的联系)时,并没有确切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而只是指出它们不是无关的并列存在关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与之发生接触的外部世界。此外,对这种关系没有作更进一步的确切说明。

    到50年代,鲁宾斯坦在他的科学活动的后期,又在新的水平上涉及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决定论原则,作为构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主导原则。他的理论观点概括如下。

    (一)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心理学应当从物质世界现象的普遍相互联系中来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二)因为处于这种普遍联系之中,人的心理是被决定着的;同时,它并不是副现象,它又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制约的作用。心理学分析心理现象的这种决定作用的关系时,要以辩证唯物理解的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后者或是根本否定心理现象的决定作用关系,或者虽然承认这种关系,但是抹杀或缩减其中的内部因素的作用。辩证唯物理解的决定论原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认识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建立心理学理论的基础。

    (三)人的生活条件、方式等外部影响决定着人的心理。但是这些外部影响并不能单义地决定人的心理。任何作用都是相互作用,外部影响是通过内部特性的中介、折射而起作用的,所以,一切效应全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鲁宾斯坦把他的决定论原则概括为一个简单公式:外部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因为内部条件本身最初也是由外部影响形成的,所以决定论原则同时也是历史主义的:当前影响的效应要依赖于有机体以前受过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及其所属的种的全部历史。

    这样,鲁宾斯坦的决定论原则就恢复了内部因素的地位,并取消了外部制约性和内部自我发展之间的对立。而从实践的方面来说,既然心理是处在决定作用的关系中,那就将导致它原则上是可控的、可定向改变的结论。

    (四)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的反射论是把决定论原则推广于脑的心理活动。辩证唯物理解的反映论则是把决定论原则推广于人的认识过程。决定论是反射论、反映论的共同前提,是它们的方法论基础。决定论把它们联系起来,成为统一整体。

    四、斯米尔诺夫所列举的一些基本原理

    在两院会议以后的时期,到50年代末,当时苏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А·А·斯米尔诺夫在对发展了40年的苏联心理学进行概括总结时,简单地列举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

    在他全面列举的为数不少的原理中,从其对于心理学的根本意义的水平来说,可以列为心理学原则的有:

    (一)反射论和反映论。苏联心理学把心理看作脑的机能、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反映现实的特性。心理学研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映论为出发点,以谢切诺夫、巴甫洛夫的反射论为自然科学基础。

    (二)决定论原理。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有其规律的因果制约性。要把它理解作包括在现实世界的有规律的普遍联系之中的现象。

    (三)心理反映和人的活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理。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人的积极的活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是在实现某种活动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活动从本质上决定着人对现实的反映。

    (四)个性的原则。活动着的是整个的人。人的个性特点给人的全部活动打上深深的烙印。人的个性中介、折射着他对现实的反映。

    (五)发展的原则。

    (六)社会历史性原则。心理、意识受社会所制约,它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七)客观性和自然性的原则。对心理学的唯物主义理解要求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同时也要求重视研究方法的另一个方面:研究“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活动。

    (八)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心理学研究必须面向生活,为实践服务。

    此外,斯米尔诺夫还举出了另外一些原理,如:心理对于物质来说虽是第二性的,但不是“附加物”、副现象,而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现实定向作用;承认无意识存在,但它在理解人的行为中只占有限的地位,意识在起主导作用;要考虑到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复杂联系,但需要把它们区别开来;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在苏联心理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但就其本身所处的层次水平来说,看来还都不能进入基本原则之列。

    上述的这些原理,基本上都不是斯米尔诺夫本人提出和形成的。而只能说是一些在他这个代表人物看来当时是基本的、全部苏联心理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理论观点。

    总的看来,苏联心理学在基本原则方面的重要进展,如果说,在20—30年代的早期尝试时期,主要提出了“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特性”的命题,“心理是现实存在的反映”的命题,30—40年代主要是形成了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那么在两院会议以后的50年代,就要算是在新的水平上形成了决定论原则,并用它将反映论和反射论联系、统一起来。

    五、列昂捷夫的活动观点或活动原则

    1962年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之后,苏联心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А·Н·列昂捷夫从30年代起,直到去世,长期致力于活动问题的研究。到70年代初,他在过去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发表了他的活动观点。概要如下:

    (一)活动有对象性。这是他的理论观点的核心。人的活动都是有其对象的,根本不存在无对象的活动。所谓活动的对象,就是活动所指向的那种东西。活动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制约着主体活动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另一种是由于主体的活动而实现的、作为心理反映的产物的客观事物的映像。

    (二)除对象性外,人的活动还有主观性。人的活动永远指向于客体的改造,而后者则是为着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需要推动着主体去有所活动,它是具体活动的前提、内部条件和调节者。所以,在人的活动中包含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列昂捷夫认为,这样理解活动的对象性、主观性的特点,就可以克服心理学中的唯心观点和机械观点,就可使主体和客体构成一个完整系统。从而,也就可以克服引致近代心理学的危机的根源——“直接性”公设(认为主体的状态是由客体所直接决定的)。

    (三)分析外部的、感性—实践活动是认识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要方法。本来,鲁宾斯坦早在30—40年代已经提出过心理学要研究实践活动,并曾指出:“其中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只是它的特殊心理内容,它们的动机和调节作用,……”列昂捷夫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但不同意鲁宾斯坦的观点,而是主张:主体的整个活动都应是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分析外部的、感性—实践活动,不应只限于研究其中的心理因素。而是要把活动这样一个“恰当的分析单位”纳入心理学中。心理反映是在感性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挥机能作用的。所以,在完整的活动系统之外,就不能了解它。

    (四)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从发生上说,外部活动是原初的,内部活动是由外部活动的内化而形成的。在这两种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过渡:内化和外化。

    两种活动相互过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结构:

    需要→动机→目的→条件;

    活动→动作→操作。

    任何活动,都是符合于一定需要、为一定动机所推动、由动作所组成、借助于操作而实现的。这里,活动和需要、动机相联系,动机是活动的标志;动作决定于自觉的目的,它和目的相联系;操作则和达到目的的具体条件联系着。同时,作为完整系统的活动的结构是可变的:活动失去了它的动机就变成动作,动作失去其目的就成为操作,而如果动作取得了动机,又可成为活动,等等。

    活动问题是苏联心理学的传统理论问题。Л·С·维果茨基、鲁宾斯坦对这个问题都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作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继承者的列昂捷夫继承着这个理论传统,他的活动观点成了70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的最重要理论思潮。也可以说,他把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按照自己的观点70年代化了。活动观点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当前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列昂捷夫观点的热诚支持者,如莫斯科大学心理系、苏联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者,目前正为实现这一目的而积极努力。

    六、洛莫夫的系统观点或系统性原则

    Б·Ф·洛莫夫是目前苏联心理学的最主要代表人。最近,1982年,他在《苏联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和现状》一文中,简述了他所认为的苏联心理学的几个基本原则。(或者如他所说,苏联心理学的哲学。)除了在前面已经谈到过的一些原则外,他又增加了两个原则:1关于社会相互作用的交往原则;2心理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三种基本作用和机能:认识、调节、交往。

    认真说来,洛莫夫增加的这两点都还不能算得上是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肖洛霍娃也是在1982年,甚至在分析社会心理学(而不是在普通心理学的水平上)的方法论时就指出:“把交往作为一项原则看起来为时尚早,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它和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是社会心理学的逻辑中心”。更不用说站在洛莫夫的交往观点的对立面的传统活动观点的维护者们了。至于心理的三种机能问题,则属于心理机能的结构或范畴的划分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属于心理学中传统的基本原则问题。

    真正具有基本原则意义的,倒可能是洛莫夫所首先提出的系统观点。洛莫夫的系统观点轮廓如下:

    (一)人处于多种系统的交叉点上,他要从属于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物理系统等。人的存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人对多种系统的从属性在其心理上表现出来,就产生了心理的多样性、多面性。同时,心理又是一种整体性的东西。

    (二)心理处于不同序列的关系中。在对所反映客体的关系上,它是客体的反映;在对脑的关系上,它是脑的机能;在对行为的关系上,它是行为的调节者。而这三个方面又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样,心理就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心理的东西的本质,只有在系统观点的基础上,亦即对心理的东西在其存在于其中的、作为整体系统的大量外部和内部关系中进行考察,才可以理解”。

    (三)心理学的理论包括许多层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分析水平:在第一种水平上,人作为整体,被看作社会系统的要素,它的属性(包括心理在内)是在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来考察的。这里的问题是意识、个性、活动、交往等。在第二种水平上,考察心理在生活活动中的机能。心理的基本机能有三种:认知、调节、交往。第三种水平要求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生理基础。

    (四)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时的基本要求:

    1. 心理现象本身是多测度的,要把它作为多测度的东西来考察。

    2. 心理现象本身是多水平、多层次的。不同水平层次间的联系高度易变。与此相应,心理现象的规律也有不同的序列,有的适用于所有水平,有的则适用于某一水平。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必须考虑这种情况。

    3. 分析人的心理特性时,要考虑到人所生存于其中的那些大量关系,他们是心理特性的根据,决定着心理特性的多序列性。

    4. 系统分析要求在发展中(而且是多方面地)考察心理现象。

    5. 分析心理现象的决定关系时,不能作机械的、直线式的理解,要考虑到它的多水平、多测度性。

    近年来,系统观点在苏联心理学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目前,它已经成为洛莫夫所主持的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全部研究工作的理论核心。最近,在概括这个研究所建所以来的研究工作的总结文章中明确指出:“在心理科学发展的现阶段,在理论、实验和应用的研究中,彻底地实现来自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性原则,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个研究所中,“在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心理物理学、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的全部总和,都是用系统方法论原则连结着的”。

    看来,系统观点同样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当前苏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小结

    一、通观苏联心理学不同时期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发展和概括,可以清楚地看出苏联心理学理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或趋向,这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应用于心理学,以对传统的心理学进行改造,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心理学。这种特点和趋向是较为一贯的。这是苏联心理学理论较为先进和有价值的地方。因而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方面。我们要从它借鉴什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借鉴它是如何在心理学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得失何在。

    二、比较起来,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来说,苏联心理学中根据自己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传统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一些理论思想,具有更为重要、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更为重视。例如,对于心理的唯物本质的理解(心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特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于心理的决定作用的理解(外部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通过活动范畴而将心理纳入人的现实生活的现实联系之中,以克服传统心理学中把人的意识抽象化、孤立化的缺陷,等等;就都属于这一类的理论思想。以活动为例。苏联心理学中关于活动理论的基本格局是“主体——活动——世界”的三项格局。这种格局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克服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直观性问题。这确实是苏联心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

    三、苏联心理学理论中近年来出现的系统观点,显然是受到了西方系统论思想的更多影响。建设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贯彻辩证唯物论。诚然,事物具有系统性,系统观点也应当是辩证唯物论所本来固有的观点。人的心理有其明显的系统性质。对它进行研究时考虑到它的这个方面也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强调心理的系统性,这毕竟还只是注意到人的心理的不是带根本性重要意义的一面。而且,洛莫夫所阐述的系统观点,也未免流于皮表和繁琐。试问,外部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决定论原则,分析心理现象的决定关系时不要作直线式理解而要考虑到它的多水平、多测度性,这两者哪一个具有更根本的性质呢?显然是前者。何况,正确理解的决定论原则本身也就是要求如实地(包括系统地)解释人的心理的决定关系。

    四、苏联心理学中有些显然是取得了成就和进展的理论思想,也不是没有需加考虑之处。仍以活动问题为例。苏联心理学中是用活动概念作为表达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范畴。可是,活动这个概念过于一般、含混,不能充分表达出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征——实践性。而这就会影响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因为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正就是通过人的行动方面的关系来理解人的心理、意识的。近年来,苏联心理学者就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发生相当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活动是基本范畴,交往只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另外一方则认为,活动和交往两者不同,它们同样都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范畴。目前争论还在进行,未有统一结果。从我们所讨论问题的角度来说,这一争论的发生,也正显露了作为代表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范畴的活动概念本身的弱点。

    由此,也使人开始考虑,用实践活动或生活实践作为代表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概念,可能会使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实质的理解向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К·Н·科尔尼洛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心理学教程》,1926年版。

    〔3〕Б·М·捷普洛夫:《苏联心理学三十年》,(苏)真理出版社,1947年版。

    〔4〕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学四十年》,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57年第5期。

    〔5〕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和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А·Н·列昂捷夫等:《苏联心理科学》,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7〕С·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苏)教育书籍出版社,1946年版。

    〔8〕С·Л·鲁宾斯坦:《存在和意识》,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80年版。

    〔9〕С·Л·鲁宾斯坦:《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65年版。

    〔10〕С·Л·鲁宾斯坦:《巴甫洛夫学说与心理学改造的几个问题》,载《苏联哲学问题》,1952年第5期。

    〔11〕《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版。

    〔12〕А·Н·列昂捷夫:《心理发展问题》,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13〕А·Н·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4〕В·В·达维道夫等:《А·Н·列昂捷夫著作中的活动问题》,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82年第4期。

    〔15〕В·В·达维道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科学活动的总结和展望》,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83年第1期。

    〔16〕Б·Ф·洛莫夫:《心理学的系统观点》,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75年第2期。

    〔17〕Б·Ф·洛莫夫:《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78年第5期。

    〔18〕Б·Ф·洛莫夫:《苏联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和现状》,载《美国心理学家》,37卷,1982年第5期。

    〔19〕Б·Ф·洛莫夫:《苏联心理学中的交往和活动范畴》,载《苏联哲学问题》,1978年第8期。

    〔20〕В·Г·查兹金:《十年来的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载苏联《心理学杂志》,1982年第5期。

    〔21〕А·А·列昂捷夫:《活动与交往》,载《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1期。

    〔22〕Е·В·肖洛霍娃:《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总结》,载苏联《心理学杂志》,1982年第2期。

    (本文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个研究班上的讲稿,后收入《犯罪心理学基础讲座》一书中,1989年版)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帝少心头宠:国民校草是女生少帅你老婆又跑了天才高手总裁爹地宠上天总裁爹地超给力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我的冰山美女老婆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

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李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沂并收藏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最新章节